诺奖得主芬恩•基德兰德教授即将来校分享学术观点

作者:MBA 日期:2013-05-31 浏览:

受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邀请,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芬恩·基德兰德教授即将于5月4日至5日来校访问。在访问期间,基德兰德教授将在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和清水河校区分别举行两场学术报告会。

届时,基德兰德教授将以“宏观经济解析:世界与中国”为主要内容,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进行分析,与成电师生共同探讨经济学前沿问题,共享这场学术盛宴。

此次基德兰德教授来校,是我院继2011年邀请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恩格尔教授;2012年邀请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教授之后,第三次邀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来校举行学术报告会。而此次连续两场报告会的举行,也将带来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学术影响力。随着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学院将不断加强与国际前沿学术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为我校MBA师生带来更多精彩演讲,欢迎参与!

第一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芬恩· 基德兰德教授学术报告会(沙河校区)

时间:2013年5月4日(周六)下午4:00开始

地点: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中心204

主办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经济与管理学院、EMBA教育中心

第二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芬恩· 基德兰德教授学术报告会(清水河校区)

时间:2013年5月5日(周日)上午10:30开始

地点: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图书馆600人报告 厅

主办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工作部

友情提示:两场报告会均须凭票入场!

请感兴趣的同学向电子科技大学MBA教育中心报名索取入场券

联系人:李蓉 老师

电话:028-83207285

相关链接:主讲人介绍

芬恩·基德兰德 (Finn E.Kydland) 教授(右图右一),1943年出生于挪威,1968年从挪威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毕业,获得经济学学士;1973从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教授,以及达拉斯储备银行的副研究员。基德兰德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是经济周期、货币和财政政策和劳动经济学。2004年,因在“经济政策的相容性和经济周期背后的驱动力”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与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Edward C. Prescott) 教授分享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学术成就

基德兰德教授和普雷斯科特教授的主要成就之一,是提出了经济周期和经济政策的新理论。他们在经济周期性波动背后的动因和经济政策的设计等宏观经济学核心问题作出了基础性的贡献,不仅在宏观经济分析方面,而且应用到许多国家的货币与财政政策的实践中。

另外,基德兰德教授和普雷斯科特教授还深入研究了经济政策的相容性。资本所有者如果预期未来税收越高,那么他们的储蓄就会越少;对未来的扩张性货币政策预期越高,通胀预期越高,则价格和工资也越高。基德兰德教授解释了为什么未来经济政策能够提高相容性的问题。如果经济政策的制订者缺乏事先把握特殊的决策规则的能力,那么以后往往也难以贯彻 哪怕是最适宜的政策。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为什么经济体即使在以稳定的货币政策为目标的价格稳定政策下,还会陷入通胀陷阱。他们的研究成果为解决经济政策的可行性和可信性奠定了研究基础。

此外,基德兰德教授和普雷斯科特教授的研究还改变了基于经济增长理论的经济周期模型。早期的研究者强调宏观经济波动取决于需求方面,而他们却认为供给方面的影响更加长远。在他们的模型中,技术进步的作用导致劳动生产力提高,相应的就业、投资和产出也增加,总供给曲线上移,经济繁荣增长。反过来,则相反。经济周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表现为经济基本趋势的波动,而不是经济围绕着基本趋势波动。也就是说,周期不是对均衡的偏离,而是均衡自身的波动所致。所以,只要均衡存在,就存在着帕累托有效,市场不会失灵,政府的任何干预都是毫无意义的。

基德兰德教授和普雷斯科特教授的经济模型,已在现代宏观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政策有很好的应用。

代表性学术论文

1. Endogenous Money, Inflation, and Welfare,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 April 2010. (with: Espen Henriksen)

2. Monetary Policy, Taxes, and the Business Cycle,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54(6), September 2007; 1587-1611. (with: William Gavin, M. Pakko)

3. The Welfare Cost of Infl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Inside Money in D.E. Altig & E. Nosal (eds.),Monteary Policy in Low-Inflation Econom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with: Scott Freeman, Espen Henriksen)

4. Quantitative Aggregate Theor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6.

5. Home Production Meets Time to Build,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1. (with: Paul Gomme, Peter Rupert)

6. Monetary Aggregate and Outpu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0. (with: Scott Freeman)

7. Endogenous Money Supply and the Business Cycle,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 1999. (with: William Gavin)

8. The Gold Standard as a Rule: An Essay in Exploration,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1995. (with: M. Bordo)

9. Dynamics of the Trade Balance and the Terms of Trade: The J-Curv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4. (with: D. Backus, P. Kehoe)

10. Intertemporal Preferences and Labor Supply, Econometrica, 1988. (with: V. Hotz, G. Sedlacek)

11. Time to Build and Aggregate Fluctuations, Econometrica, 1982. (with Edward C. Prescott)

12. Rules Rather than Discretion: The inconsistency of Optimal Plan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7.(with Edward C. Presco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