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2025)企创大赛商业分析与实践赛道西部赛区复赛在我校成功举办

日期:2025-10-31 浏览:


10月25日,由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承办的第三届中国研究生企业管理创新大赛(下称“企创大赛”)商业分析与实践赛道西部赛区复赛成功举办。本届西部赛区初赛共吸引了307支队伍报名参赛,经过初赛选拔,75支队伍晋级复赛。经过激烈角逐, 35支优秀团队脱颖而出,将代表西部赛区参加全国总决赛。


在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的指导下,企创大赛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大赛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以实践创新和融合创新为导向,提升研究生在数智时代的职业胜任力及管理实践创新能力,助力管理教育领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赋能数智时代高层次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

商业分析与实践赛道作为大赛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企业发展中的真实问题,鼓励同学们直面现实商业挑战,从市场痛点出发,开展数据采集、建模分析与解决方案设计。这不仅是一场智慧与实践的较量,更是一次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成果、将数据洞察落地为商业价值的重要历练。

开幕式:聚集西部发展,激发创新活力

上午8:00,复赛开幕式在经济与管理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肖延高教授代表承办方致辞,向来自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等十省区市的参赛师生和评委专家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他指出,西部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区域,亟需大批既懂技术又善管理、既具创新思维又勇于实践的高层次人才。他希望同学们以赛事为平台,将专业能力与西部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为“数字中国”建设和区域现代化贡献智慧与力量。

成都龙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驰先生代表命题企业发言,他感谢主办方提供了链接学界智慧与商业实践的平台,让理论的商业价值能在企业的实际场景中生根落地。企业在数字化时代中,亟需精准的商业分析数据与科学的模型,助力企业破解在经营中传统的思维,找到更新鲜的商业落地方案。

随后,经济与管理学院MBA教育中心学生主管李旭老师详细介绍了复赛流程与评审规则,她强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希望各参赛团队把握规则、注重细节,充分展现创新价值。



复赛答辩:展现专业素养,碰撞思维火花

本届复赛答辩环节,75支参赛队伍围绕企业真实命题展开角逐,按命题分组答辩,各队抽签确定答辩顺序,依次进行15分钟的展示与问答。参赛选手展现出了扎实的数据分析能力、清晰的逻辑思维与富有创新的解决方案,体现出良好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评审过程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确保比赛结果真实有效。


闭幕式:总结赛事成果,展望全国舞台

下午15:30,复赛闭幕式在经济与管理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MBA教育中心主任宋艳教授代表承办方致辞,首先衷心感谢大赛组委会的信任与支持,将商业分析与实践赛道西部赛区执委会设在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同时向75支参赛团队及指导老师表示赞赏,指出同学们通过解决企业真实问题,在理论与实践融合、团队竞合协作中获得了显著成长;她还特别感谢提供真实命题的企业代表、参与专业评审的专家学者,以及全程辛勤服务的工作人员与志愿者。最后,她向晋级全国总决赛的团队以及复赛获奖团队致以最热烈的祝贺。

四川大学商学院张欣莉教授代表学界评审专家对复赛进行点评。她首先感谢主办方和命题企业共同搭建的产学融合平台,认为这充分契合国家“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政策导向。张教授指出,本次比赛中众多团队展现出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研究能力,能够运用数据与商业分析方法精准定位问题根源,并提出具有实践价值的解决方案。她对晋级全国总决赛的队伍寄予厚望,鼓励他们继续打磨作品,力争在更高舞台上展现西部学子的风采;同时勉励未晋级的团队认真总结经验,将比赛中所积累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转化为学术研究与毕业论文的重要支撑。

四川兴华盛源科技服务合伙企业伍轶先生代表业界评审专家进行点评,他高度评价了参赛队伍在数据分析、商业洞察和方案落地性上的出色表现,充分展现了从分析到实践的综合能力。同时,他也建议同学们进一步深化对商业本质的理解并加强解决方案在实际执行中的细致度和可持续性。


颁奖典礼:荣誉见证成长,合作共创未来

在颁奖环节中,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MBA教育中心主任宋艳教授为评审专家颁发聘书,感谢他们在复赛评审过程中的专业和公正。

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冯薇教授为四川智水信息有限公司和成都龙象科技有限公司颁发“最佳战略合作伙伴”奖项,感谢其对赛事的大力支持。

西南交通大学宋竞副教授宣读了复赛三等奖获奖名单,成都理工大学黄寰教授公布了晋级全国总决赛的一、二等奖候选团队。

本次西部赛区复赛不仅为高校学子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展示平台,也进一步促进了商科教育与产业实践的深度整合,为培养新时代复合型商科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赛将持续深化“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理念,拓展合作资源,为服务国家战略与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持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