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HR的自我价值发展思考——记2020级13班跨域分享活动

作者:2020级13班 晏礼玲 日期:2021-04-08 浏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35岁成了职场荣枯线,从公考到企业招聘,“35岁以下”成为职场标配。“35岁现象”被全网热议,35岁以后或许只能跑滴滴或者送外卖或者卖保险了…群体性自嘲的背后是铺天盖地的无奈与无力,每个正年轻或者曾经年轻过的人,35岁正迎面而来。面对这个现实,职场中的人应该如何还击呢?我时常思考这个问题。

朋友遇到职场选择题,想听听我作为一名HR的职业判断;班委组织了跨行业分享,希望通过我HR的角色给同学们一些意见和建议,这些沉甸甸的信任促使了今天我的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报考大学前,高中语文老师曾经与班上的同学探讨过就业压力的问题,他说80%和20%的现象是残酷的,你为什么要成为那80%,为什么不能成为20%呢?换做现在的情境,就是当下热议的“内卷”。过去我们讲木桶理论、讲补短板,现在我们讲长板理论、讲核心竞争力、讲外包。我们倡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在职场有些现象是解释不了的。大家对公务员、事业编制趋之若鹜,是因为兴趣吗?996里前仆后继的程序猿,究竟是兴趣驱动还是利益价值驱动呢?

回到前面我朋友的具体问题,是在一个大企业里面做一颗闪闪发光的螺丝钉呢?还是到小企业里面做个纵横捭阖的角色。我的建议有两点,首先,找到你的职场刚需。刚需的意思是能够给你带来职业上长期满足感的最核心的东西,或许你的刚需是安全感、稳定,或者是高薪,或者是成就感;需要不同,职业的选择和能量场会大不一样。这个最核心的东西便于你在两难的时候做取舍,我最想要的是什么?为了获得这个我可以付出什么成本?我最不想要的是什么?为了改变这一点我可以接受什么样的风险?在自我认知层面问清楚这些问题,你就会得到自我的反复确认从而变得更笃定。

其次,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我价值。假设你是人生的导演,扮演10年后的自己或者一个公司的总经理,同等条件下你会选择哪一份简历?一份简历是一直在大公司工作,有着前沿的视野和规范流程的运作经验;一份简历是在大公司呆过,也在小公司呆过懂小公司的灵活和全盘运作。当我们把人生的尺度拉大,运用经济人收益最大化的目标看待每一个选择,像管理工作、管理下属那样管理自己的人生、自我教练,是一件多么值得认真思考的事情。

回答完这个问题,也许我仍然会迷茫但不会无奈了。最后,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愿大家自我赋能,前程似锦——我们必须学会自我发展,必须知道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才能做出最大的贡献,而且还必须在长达50年的职业生涯中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投入——也就是说,我们得知道自己应该何时换工作,以及该怎么换。

文:2020级13班 晏礼玲

图:2020级13班 杨丽萍

编辑:MBA项目 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