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背景下,如何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所做出的贡献”讲座圆满举行

作者:2021级8班 李想 日期:2022-12-21 浏览:

2022年12月15日上午,由经济与管理学院主办,MBA教育中心承办的“在中国背景下,如何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所做出的贡献”讲座在腾讯会议线上开展,本次讲座主讲嘉宾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创新与企业管理系终身教授罗小薇,共有200名MBA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罗老师结合自身经历提出了目前在中国场景下发表研究存在的主要挑战,包括如何进行理论的挑选,使得我们研究所处的中国场景能够对理论有所贡献,同时也能够解决理论空缺的问题。

在会的老师和同学们也提出了他们对于在主流杂志上发表文章所遇到的困难与挑战,罗老师结合其已经发表的几篇文章的经历,分享了经验,同时也给与了建议。罗老师借着其在CSR领域的研究,与大家分享了心得,在罗老师刚开始做CSR研究的时候,西方的学者们也越来越重视CSR,当时也存在关于CSR的主流讨论:企业到底应不应该做CSR?一方面,诺贝尔获奖者Milton Friedman持反对意见,他认为从古典经济学的角度,对于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去利用其资源,增加企业的资产回报率及利润,而不是去做任何其他的事情。而另一方面,一些从事CSR的学者们,也发现慢慢地有了一些社会力量使得企业不断的去关注除了股东价值以外的东西,之后也提出了Triple Bottom Line三重底线。在这一形势下,罗老师对这些讨论CSR文献总结得出,在这些文献中,分为强调市场起的作用,强调市场规范起的作用和法制法规所起的作用。从而推演到如果我们要做中国CSR相关问题研究的时候,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视角,怎么样去填补理论的空白,怎么样才能让在中国场景下的研究具有国际普适性。

罗老师及其团队收集了2008年汶川地震后企业的捐赠数目来作为企业从事CSR的表现,除了将企业规模,利润和股权集中度作为自变量,他们还提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也作为自变量来进行研究。但没想到,在投稿过程中,遭遇了3次拒稿。拒绝的原因主要为:没有看到其在中国的场景下进行研究能够带来的贡献。通过这几次被拒,罗老师说:“在之后所进行的研究,都习惯性的问自己,我所从事的研究,在场景里得到的这个结论,可不可以用在其他国家,或用于其他的新兴经济体?”在被拒绝后,其研究团队从新思考研究的框架与理论差距。经过多番的思考和研究后,他们在研究里加入了环境的因素,而不是简单的套用西方的理论。最终,在花费了8年时间后,这篇文章《How internet activism drove firms to donate for disaster relief in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终于发表在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期刊上。

罗老师也说:“不要认为投稿被不断的拒绝是一件坏事情,正是因为一次次的拒绝才能让研究突破原有的框架,突破理论,贡献于新的理论。同时也要珍惜我们在思考现象过程中产生的直觉,然后坚持下去。”

再到后来,中国的CSR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罗老师及其研究团队也发表了一篇名为《Whose Call to Answer: Institutional Complexity and Firms’CSR Reporting》研究从中国企业所处的环境对其从事CSR的影响,重点从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所存在的不一致性对企业所产生的制度压力进行了研究。虽然这是中国独有的场景,但是同样可以是适用到发生在两种相反的制度压力场景下的问题研究,也具有普适性。

最后,罗老师总结到:在研究的发表过程中,运用中国场景来做研究是一个很重要的挑战,在她的经历中,同样也要花费很多时间来面对这个挑战,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挑战,通过长时间的打磨与等待,才能对问题有了更多的尝试和更深入地探讨,从而获得更好的结果,更好地理解在中国场景下如何做出更有普适性的研究,对理论做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MBA项目 刘代英